• 語文五下第9課《古詩三首》知識點

    更新時間:2023-08-13 18:04:19 閱讀: 評論:0

    語文五下第9課《古詩三首》知識點
    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①[從軍行]樂府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
    ②[玉門關]古關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
    ③[樓蘭]西城古國名,這里泛指西域地區少數民族政權。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
    ①[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附近。
    ②[渭城]秦時咸陽城,漢代改稱渭城,在今陜西西安西北,位于渭水北岸。
    ③[浥]濕潤,沾濕。
    ④[陽關]古關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南。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注釋
    ①[將曉]快要天亮。
    ②[三萬里河]指黃河。“三萬里”形容它很長。
    ③[五千仞岳]指華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遺民]指在金統治地區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塵]指金統治地區的風沙,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
    《從軍行》
    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757) 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他以擅長七絕而名重當世,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主題:
    《從軍行》通過描寫邊塞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襯托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和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和責任感。
    譯文:
    青海湖上烏云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黃沙萬里,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注解:
    ①從軍行:樂府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③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
    ④玉門關:古關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戰衣,金屬制的鎧甲。
    ⑦樓蘭:西域古國名,這里泛指西域地區少數民族政權。
    ⑧長云:層層濃云。
    鑒賞:
    ①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壯闊蒼涼的邊塞風景,概括了西北邊陲的狀貌。“孤”可以體現邊塞地區的開闊荒涼,可以體會到戍邊將士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這里滲透了豐富復雜的感情,將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所擔負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詩的后兩句由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 “黃沙”突出西北戰場的艱苦特征,“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見戰斗艱苦激烈。前一句概括了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人之強悍,同時也說明將士們報國壯志之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他們的誓言。后一
    句是將士們的豪邁誓言,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體現了守邊將士不畏艱險、奮不顧身、誓死殺敵衛國的豪情壯志。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作者介紹:
    陸游(1125—1210): 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晚年退居家鄉。今存詩歌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
    主要作品:《示兒》《卜算子·詠梅》《書憤》。
    主題: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通過寫大好河山陷于敵手,遺民日夜盼望王師的情景,表現了詩人對淪陷區百姓的同情,抒發了詩人渴望收復大好河山、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南宋統治者長期未能收復失地的失望與悲憤之情。
    譯文:
    三萬里滔滔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胡人暴政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解:
    ①將曉:快要天亮。
    ②三萬里河:指黃河。“三萬里”形容它很長。
    ③五千仞(rèn)岳:指華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遺民:指在金統治地區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塵:指金統治地區的風沙,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
    鑒賞:
    “入”表現了黃河東流入海的磅礴氣勢;“摩”有觸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前兩句寫景,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描繪了黃河奔騰咆哮、流入大海的壯觀和華山巍峨高聳、直插云霄的雄偉,飽含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這兩句意境闊大深沉,劈空而來,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勢和鋪墊。
    ②后兩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遺棄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慘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表達了詩人對老百姓的同情。“淚盡”二字極寫淪陷區人民的痛苦與酸辛,“南望”表現出滄陷區人民盼望南宋軍隊收復國土的焦急心情。“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遺民苦盼,年復一年,但路遠山遙,他們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得干干凈凈!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苦盼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對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遲遲沒有收復失地的失望
    與埋怨。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珙縣人(今河南鞏義西)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為秋
    風所破歌》,“三吏”、“三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主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寫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譯文:
    忽然間從劍門外傳來收復薊北的消息,我剛聽到這個喜訊,眼淚就灑滿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絲憂傷,我胡亂的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應當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方舟從巴峽動下,穿越巫峽順流而下,一過襄陽就徑直奔向洛陽。
    注解:
    聞:聽說。

    本文發布于:2023-05-23 09:29:01,感謝您對本站的認可!

    本文鏈接:http://www.aa127788.com/xinxi/90/221876.html

    版權聲明:本站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僅供演示用,請勿用于商業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標簽:詩人   將士   戍邊   西北   邊塞   地區   生活   盼望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本站服務器提供商: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